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短腿巢湖龙的牙齿替换研究
顾书纶, 江大勇,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60 (2): 239-248.   DOI: 10.13209/j.0479-8023.2024.002
摘要37)   HTML    PDF(pc) (10005KB)(24)    收藏
对产自安徽省巢湖市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斯帕斯亚阶南陵湖组上段的短腿巢湖龙标本(GMPKU-P-3086)进行研究, 根据 CT扫描数据重建牙齿及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的三维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观察和度量, 并与实际标本进行对比, 发现以下短腿巢湖龙牙齿新的特征: 1) 颌骨上存在连续的牙槽沟, 且内具浅的牙槽窝, 牙齿为亚槽生齿; 2) 牙齿的大小和形状呈周期性变化, 显示奇偶相间的交替模式; 3) 口腔前部发育单牙列, 替换齿位于功能齿的远中位置; 4) 口腔后部发育双牙列, 替换齿列位于功能齿的舌侧–远中位置。短腿巢湖龙的牙齿特征与早三叠世基干鱼龙类短尾鱼龙和歌津鱼龙具有一致性, 可能代表鱼龙类牙齿的原始特征, 并反映捕压式食性群团地理分布的广泛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贵州中三叠世混形黔鳄(爬行纲: 主龙类) 海生适应性的再研究
Cindy X. SU, 周敏, 顾书纶, Ryosuke Motani, 江大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 (6): 961-969.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79
摘要359)   HTML    PDF(pc) (29422KB)(261)    收藏
基于对混形黔鳄(Qianosuchus mixtus)新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对其海生适应性进行再研究。按照非鸟类四足动物的海生适应性的5 个阶段(M1~M5), 将混形黔鳄的测量数据与其他类群进行对比, 判断混形黔鳄处于对海洋生活适应的M2-3阶段, 尚不能将其归为真正的海生动物。对新标本形态的观察表明, 虽然混形黔鳄的四肢未显示适应海生的形态特征变化, 但在身体的总体形态结构和尾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适应波动式或半波动式游泳的变化, 说明其可能具有与现生鳄类和海鬣蜥相似的适应海生生活的演化趋势。与现生鳄类等类群相比较显示, 即使混形黔鳄发育特化的尾部, 也无法进行快速或长距离的游泳。综合上述信息, 结合盘县动物群四足动物的习性, 推测混形黔鳄可能生活于存在岛屿的台内盆地, 混形黔鳄等较高营养层级捕食者具有复杂的生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初始巢湖裂齿鱼的再研究
戴岩林, 孙作玉, 鲁昊, 江大勇,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5): 852-864.   DOI: 10.13209/j.0479-8023.2021.064
摘要883)   HTML    PDF(pc) (11323KB)(144)    收藏
初始巢湖裂齿鱼(Chaohuperleidus primus)产自安徽省巢湖市马家山采石场南陵湖组上段地层(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 由于模式材料保存很差, 其骨骼学特征未被完整地记述。依据模式材料及同一层位发现的 3 件保存完整的新材料, 补充描述初始巢湖裂齿鱼的骨骼解剖信息, 修正其属征, 复原其头骨的骨骼模式。修正后的巢湖裂齿鱼属征支持以往的分类学结论, “顶骨与膜质翼耳骨愈合形成的骨块具有发育的前、中、后凹线, 鳃盖骨与下鳃盖骨高度近等, 下鳃盖骨具大的圆形前背突”是该属可能的近裔性状。巢湖裂齿鱼属与裂齿鱼属(Perleidus)的形态特征最相似, 除可能的近裔性状外, 与后者不同之处是次眶骨、鳃条骨和轴上鳍条的数量更多。依据巢湖裂齿鱼属头骨的骨骼特征, 与以往错误地归入裂齿鱼目的早三叠世类群及裂齿鱼目内最相近的类群进行解剖学比较和讨论, 为新鳍鱼类干群的谱系分析提供新的解剖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晚斯密斯亚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于鑫, 孙作玉, 孟庆强, 季承,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2): 225-24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117
摘要1072)   HTML    PDF(pc) (47999KB)(184)    收藏
以安徽省巢湖地区下三叠统和龙山组顶部的黑色泥页岩段及其产出的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为研究对象, 综合岩相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和环境矿物学等分析手段,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中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形成机制及可能的地质环境指示意义。结核中心三维保存的鱼化石和较高的碳酸盐含量(80%)表明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 结核内部呈同心环状结构, 从中心至边缘, 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 硅质碎屑矿物增多并逐渐出现纹层, Fe和S含量升高、δ13C值增高、δ18O值降低和TOC含量逐渐增多等特征均表明结核为同心生长模式。对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分析结果表明, 结核形成于硫化还原环境。结核出现在斯密斯亚阶与斯帕斯亚阶界线(SSB)之下1 m处, 与界线层有机碳埋藏增加、碳同位素组成快速正漂移(δ13C = -1.3‰~1.9‰)和水体硫化还原事件吻合, 有潜力作为华南地区SSB的辅助识别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原始鱼龙类的结构和行为特征及其对鱼龙类起源研究的启示
鲁昊, 季承, 倪培刚, 周敏, 付宛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2): 234-24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15
摘要1352)   HTML    PDF(pc) (790KB)(1251)    收藏

鱼龙类(Ichthyosaurs)起源于早三叠世晚期, 以往发现的鱼龙类已高度适应水生生活, 其身体结构无任何能将其与可能的陆地祖先相联系的陆生适应特征。针对近年在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采集的柔腕短吻龙(Cartorhynchus)和含胚胎巢湖龙两件鱼龙类标本, 通过对柔腕短吻龙的荐前椎数目(31节)、吻长与头骨长之比(0.35)、前肢长与荐前椎长之比(0.45)的研究以及与后期鱼龙类相关数据和骨骼形态学的对比, 认为柔腕短吻龙结构更为原始, 可两栖生活。结合对早三叠世含胚胎巢湖龙、侏罗纪含胚胎狭翼鱼龙幼体保存情况的对比分析, 认为巢湖龙虽比柔腕短吻龙身体结构更进化, 且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但其生殖行为仍然保持陆生爬行动物头位胎生的特征。鱼龙类在其陆地祖先逐渐演化至适应水生生活的过程中, 结构的适应性特征(如肢体的鳍状化、吻部的增长等)和行为特征(如生产方式的变化)的变化不同步, 前者的改变更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安徽早三叠世巢湖龙前肢比较及分类学意义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2): 227-233.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077
摘要1257)   HTML    PDF(pc) (7548KB)(646)    收藏

由于标本少和保存情况不好等原因, 对巢湖龙(Chaohusaurus)解剖学特征缺少详细描述, 安徽地区巢湖龙的种级分异尚存争议。经过对比研究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馆藏的采自安徽巢湖的鱼龙标本与相关模式标本, 基于骨骼形态及腕骨骨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将标本分为两类。将研究标本及相关模式标本等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存在两个类群。将前肢骨骼数据作图, 显示存在两条生长序列, 该结果推翻了之前的巢县陈氏龙和小巧陈氏龙均为龟山巢湖龙后出同物异名的结论。据此推断, 巢湖马家山地区的巢湖龙可能存在两个物种。厘清巢湖龙的种间关系有助于全球早三叠世原始鱼龙类的对比研究, 并对探讨鱼龙的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